5000字方法論:4個細節(jié),決定私域能不能賺錢

在私域具體落地的過程中,大家的執(zhí)行步驟、方法、玩法其實都差不太多的。比如用戶路徑設計、社群轉化、會員卡鎖客等等。為什么有些人私域做得好能掙錢?有些人卻始終做不起來呢?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點,就是細節(jié)。細節(jié)決定成敗。

在私域具體落地的過程中,大家的執(zhí)行步驟、方法、玩法其實都差不太多的。比如用戶路徑設計、社群轉化、會員卡鎖客等等。(不明白的玩法,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)


為什么有些人私域做得好能掙錢?有些人卻始終做不起來呢?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點,就是細節(jié)。細節(jié)決定成敗。為什么這么說?


在私域中,有個通用的GMV計算公式為:用戶數量*留存率*轉化*復購次數*客單價。這個公式包含5個關鍵指標,假設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,你因為種種細節(jié)跟同行相差10%,最終你的GMV只有同行的59%。(計算公式為:0.9*0.9*0.9*0.9*0.9=0.59)如果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相差20%的話,那你的GMV只有同行的32%。


因此,我從私域路徑中拆解,結合我看到的,學員經常問到的問題,總結了4個私域中常犯的細節(jié)錯誤。



細節(jié)一:不像人


做私域首先要做的是什么?


打造人設。


通過人設可以讓用戶知道你是一個有血有肉、有情感的人。與你建立起關系,產生信任,從而進一步對背后的品牌產生好感。


但現實是,很多品牌雖然以為自己是在好好發(fā)朋友圈打造人設,但現實卻是……每條朋友圈從不同角度夸自己的產品好,一口氣連著發(fā)十幾條,瘋狂刷屏,恨不得讓用戶快速決策下單買買買。



拜托,用戶看到這樣的朋友圈,他的第一個想法是,這就是一個機器人吧,一天到晚發(fā)廣告,拉黑!還有的呢,還會因為看了你糟糕的朋友圈之后,會覺得你朋友圈那么LOW,那你的品牌是不是也很LOW,從而產生負面影響。


如何打造人設?分兩塊,一塊是如何設定人設,一塊是如何發(fā)朋友圈。


一:設定人設


人設即人物的設定。


用戶想到這個人,就會聯(lián)想到背后的品牌。它代表著品牌跟用戶溝通對話,所以,他必須具備品牌的氣質與性格。


1)符合品牌調性


品牌調性是什么,人設調性就是什么。


品牌走的是文藝路線,人設每天做抽煙、喝酒、燙頭、打架的殺馬特行為肯定不行。


2)符合用戶圈層


品牌的目標用戶有什么特征,人設就要有什么特征。品牌的目標用戶是寶媽,人設是一個鋼鐵直男的程序員肯定不行。


3)符合專業(yè)認知


用戶在面對陌生領域的時候,更容易相信專家的言論。


做私域是為了賣貨,更好的賣貨需要打造專家人設。比如,你是做母嬰產品的,用戶群體是寶媽。那么,人設就可以是一個母嬰育兒方面的專家,提供專業(yè)的育兒知識。


4)符合正面形象


人們喜歡跟什么樣的人家交朋友?不做作,不端著,陽光正面,真實,接地氣。人設性格也要如此。以下是一張人設自檢表,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品牌進行填空。



二:如何發(fā)朋友圈


朋友圈作為高頻內容入口,是打造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。用戶通過翻看朋友圈的內容,能夠了解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,你所在的品牌賣的是什么產品,值不值得信賴。


朋友圈的內容分成三大維度:


通過互動內容、專業(yè)干貨,讓用戶感知你是一個可接近、值得信賴的專家。


互動內容、專業(yè)干貨


通過學習精進、工作奮斗、休閑娛樂、人生態(tài)度內容,讓用戶感知你是一個可信任的“活人”。


工作奮斗、休閑娛樂


通過產品賣點、用戶口碑、榮譽權威、限時活動,讓用戶感知你的產品是值得下單的。


產品賣點、用戶口碑


產品相關的內容不建議多發(fā),整體比例推薦控制在2:1:1。發(fā)朋友圈的條數,時間也要做限制。多品類,有內容話題可產出,每天可以多發(fā)一點,3-5條。比如:迪卡儂、母嬰產品等等。品類少,話題內容也沒那么多,每天2-3條即可。


發(fā)布的時間,需要根據用戶特征定。你的目標用戶是老年人,那么半夜11、12點發(fā)肯定不行,那時候他們都已經睡著了。


常見的朋友圈高峰段:



7:30-10:00 早高峰


12:00-14:00 午休


15:30-17:00 摸魚


18:00-19:30 晚高峰


22:00-23:00 臨睡前



細節(jié)二:沒有人


做私域的前提是擁有一批認可你的用戶,你針對這批用戶挖掘他們的終生價值。但現實是,很多品牌做私域連最基本的“人”也沒有,那么后續(xù)運營動作玩得再天花亂墜,套路再好,也只是徒勞。沒有“人”分成兩點,一是用戶數量少,二是用戶質量差。


首先要解決用戶數量少的問題。


很多初創(chuàng)的品牌,微信上就只有幾百個好友,就想著通過裂變1傳5,5變25,25變125來進行流量增長。數學公式很好,看著也很美妙,但現實很殘酷。還有的會想著先從自己身邊的朋友入手,發(fā)展他們成為KOL,通過他們再帶來裂變。這也回到了數學公式上。


做私域,要有一個穩(wěn)定的流量來源。不管是通過包裹卡、AI電話、短信從電商平臺上引流,還是通過線下門店的導購話術、各個路徑的物料……


至于說從知乎、小紅書等線上平臺通過內容進行引流,如果你本身在平臺上有一定的粉絲基礎或有極強的內容輸出能力,那么是可以做的,但問題是這種能力恰恰很稀缺。即使你有用戶了,還要明確你的用戶是不是你的目標用戶。有些公司雖然手上握著大量的流量,但這些流量極其不精準,質量非常差,對賣的產品根本沒需求,那么做再多的運營動作人家也不會理你。


有精準的流量才算是真正的有流量。如果無法做到,那么我不建議做私域,應該首先解決品牌最初的獲客問題。



細節(jié)三:不分人


這一點也是我經??吹剑行┢放齐m然做的很大,但是依舊沒有對用戶打標簽進行分層,對所有的用戶都“一視同仁”。


比如,你的產品正常復購周期是1個月,用戶A剛剛買了3天,這時候你就做活動打折了,還把這場活動推送給了他,那么他大概率不會下單,甚至還會對其造成不好的體驗——我剛買沒幾天,就打折了,這也太坑了吧。


再比如,同樣是發(fā)優(yōu)惠券,用戶A是你的高價值用戶,復購頻次、客單價都很高,很認可品牌,這時應該對其發(fā)高門檻的大額優(yōu)惠券,拉高其客單價。對往期一直在你這邊消費,但最近很長一段時間不消費的用戶B,發(fā)大額無門檻的優(yōu)惠券做挽留。如果兩者對調,對用戶A來說,你發(fā)不發(fā)無門檻優(yōu)惠券他都會消費,你發(fā)了反而減少了品牌的利潤。對用戶B,人家都那么長時間沒消費了,你還發(fā)門檻那么高的優(yōu)惠券,理你才怪。


那么該如何給用戶分層?


首先是給用戶打標簽,標簽越多,我們對用戶的了解就越全面,用戶畫像也就更立體、清晰,才能夠進行分層。


用戶標簽從大范圍來分,有4大類:


1)靜態(tài)標簽


用戶社會層面的基礎信息,比如,地區(qū)、年齡、身高、體重、職業(yè)、生日、婚否、家庭情況……


2)消費標簽


比如,消費能力、消費頻次、消費偏好(比如,服裝行業(yè),用戶更喜歡什么風格)、價格敏感程度、買過的產品(顏色、大小、價格)、參與的折扣、參與的促銷活動……


3)行為標簽


用戶與平臺之間產生的各種互動數據,比如:來源渠道、是否關注公眾號、參與的裂變活動、閱讀的文章、以及用戶在小程序商城中產生的點擊、收藏、加購物車、領優(yōu)惠券、提交訂單等一系列動作。


4)層級標簽


層級標簽,就是用戶的分層層級。常見的給用戶分層的方法有2種:


1)基于業(yè)務的關鍵節(jié)點


比如,你是電商品牌,可以基于用戶私域路徑,分成:新進用戶、首購用戶、N次復購用戶、超級用戶(VIP用戶)。

比如,你是做高客單的,需要銷售1對1轉化,那么可以從用戶消費決策路徑,分成:陌生用戶(沒產生過任何互動)、潛在用戶(聊過幾句、朋友圈點過贊,需求不明確)、意向用戶(介紹過產品、報過價,用戶需求明確)、下單用戶、N次復購用戶、超級用戶(VIP用戶)。


2)基于RFM用戶價值模型


RFM模型是用戶分層里面常用的模型,它是根據用戶在一段時間內(比如30天,90天)對品牌產生的貢獻進行劃分的。


R是最近一次消費時間。消費時間越近,意味著他對品牌的記憶、認可程度越深。

F是一段時間內用戶的消費頻率,消費頻率越高的用戶,對品牌的忠誠度也就越高,黏性越強。

M是一段時間內用戶的消費金額,并不是每個用戶給企業(yè)所帶來的利潤都是均等的,參考二八法則。


將R、F、M三個維度進行組合后,可以分為八種用戶等級。




細節(jié)四:不管人


不管人,代表著不管用戶的真實想法,不從用戶視角出發(fā),這也是絕大多數品牌的通病。


拿快閃群舉個簡單的例子。在選品的時候,從企業(yè)視角出發(fā),會把快過期、賣不掉的產品拿來清庫存,作為群內秒殺品。但是,拜托,用戶不是傻子,現在又是什么年代了,你拿劣質產品來賣,自然不會買賬。即使僥幸有用戶買了,使用后體驗也不好,對品牌的信任感就會急劇降低??诒當牧?,也就沒二次復購了。如果從用戶視角出發(fā),你就會想到真正給用戶福利,選擇那些價格低、高價值,又是剛需的產品,那么用戶自然會買單。


再比如,發(fā)朋友圈。站在企業(yè)視角,你會想著多發(fā)賣貨的內容,霸占用戶的朋友圈。但是從用戶視角出發(fā),你會想著這么發(fā),會不會打擾到用戶,引起反感;如何發(fā)才能給到用戶價值,發(fā)有價值的干貨,還是發(fā)生活的碎片……


如何才能做到從用戶視角出發(fā)?這里給到3個小方法:


1)用戶調查


了解用戶,知道他們想要什么,有什么共同特點很重要。市面上比較常見的調查方法有3種:


1:用戶訪談法


不管是電話還是面對面,通過長時間的交流溝通,很容易獲得用戶真實的想法,同時發(fā)散性的提問,能夠找到潛在的、以前忽略的細節(jié)。


2:問卷調查法


調查面廣,能夠獲得大量用戶的數據,但缺點也很明顯,問卷的選項設計很容易左右用戶的回答。所以一般先是用戶訪談做定性,問卷調查再做定量。


3:情景代入法


進入到用戶真實的情境中去,缺點是費時費精力。比如,你是做母嬰產品的,那你就要去真實體驗寶媽的生活,跟她們做一樣的事,吃一樣的飯。


2)換位思考


在做任何一項運營動作前,換位思考,如果我是用戶,我收到品牌發(fā)來的消息,做的運營動作,我會怎么想,我會怎么做,我會不會認可。這要求運營者具有同理心、客觀理性看待事物。


3)數據反饋


基于用戶行為、消費數據、平臺數據來進行分析。比如,你每發(fā)一條朋友圈,都記錄點贊、評論數。一周后,發(fā)現其中有2個角度的內容,用戶點贊量、評論量特別高,那么就證明這種類型的內容深受用戶喜愛,下次可以優(yōu)化,多發(fā)。比如,你有幾款產品銷量特別高,那么就說明深受用戶喜愛,下次可以提煉共性,重點開發(fā)此類產品。


最后,做下本章的總結:


1)私域通用的GMV計算公式為:用戶數量*留存率*轉化*復購次數*客單價。假設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跟同行相差10%,最終GMV只有同行的59%。


2)私域中常犯的四個細節(jié):不像人、沒有人、不分人、不管人。


3)打造人設,需要符合品牌調性、用戶圈層、專業(yè)認知、正面形象。


4)有精準的流量才算是真正的有流量。如果無法做到,那么我不建議做私域,應該首先解決品牌最初的獲客問題。


5)用戶標簽體系:靜態(tài)標簽、行為標簽、消費標簽、層級標簽。


6)用戶分層兩種方法:基于業(yè)務的關鍵節(jié)點、基于RFM用戶價值模型。


7)從用戶視角出發(fā)的三種方法:用戶調查、換位思考、數據反饋。



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【番茄運營】,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

文章申明:本文章轉載自互聯(lián)網公開渠道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
文章評價
登錄后可以評論
立即登錄
分享到